欢迎您光临中共南充市委统战部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 统战视窗 | 多党合作 | 民族宗教 | 非公经济 | 海外联谊 | 党外知识分子 | 新的社会阶层 | 理论研究 | 机关党建 | 统战文苑 | 言 论 | 视 频 | 资料下载
站内搜索:
 
机关党建   您的位置:首页 >> 机关党建
讲中华好故事·传播统战好声音
双击自动滚屏      添加时间:2019/3/25      浏览次数:145849        【字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凝聚共识、团结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此为基础方能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最大同心圆。讲好中华故事,传播统战好声音是新时代提升统一战线思想引导水平,创新统战宣传的重要方式。根据安排,市委统战部前期组织开展了“讲中华好故事·传播统战好声音”征文征稿活动。全市统一战线成员踊跃投稿,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方式表达所见所思所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为建功新时代凝聚了最大正能量。现将征集到的稿件陆续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郑同春:跟时代一起成长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童年时期与同龄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文革十年浩劫的苦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大江南北,也吹绿了统一战线的广袤原野。30年的艰苦历程,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成就了一名普通农家子弟的童年梦想。

经历了小时候的艰苦,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怀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憨厚和感恩心理的我常常告诉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把我从大山里一步一步引领出来,并造就成了一名能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华民族的强大;是统一战线的教育、民盟组织的培养,使我从业务尖子 成为了“代表人士”。

跟时代一起成长

改革开放使穷孩子变成了“有产者”

我家世代农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绝难有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成就。

---农村娃的红苕事

小时候,山区农村很穷,粮食产量低,吃饭问题突出,地里出啥才能吃啥,地里没有了就饿肚子。饿肚子的滋味我永生难忘。山区少田多土,所产粮食细粮少,粗粮多,秋季主产红苕,国家征购只收稻谷、小麦和玉米,红苕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主粮。红苕富含淀粉,在肠胃里消化时易产生气体,如果不能顺利排出的话就容易导致肠胃胀气,使肚皮鼓鼓的,我小时候,秋冬季节,顿顿吃红苕,所以肚皮经常胀气,严重时使人痛苦不堪。这种深刻的印象使我到成年后也谈苕色变。记得谈恋爱时到女朋友家,丈母娘心疼毛脚女婿,特意在盛饭时多舀了些他们城里人认为好吃的红苕,我暗暗叫苦,赶快向女朋友求救,才算“逃过一劫”。当然,现在高蛋白的吃多了,丈母娘也因病去世了,而我却喜欢吃苕了。40年的轮回转变,农村人的生活早已远远超过昔日的城里人。

---“跳跳饭”养活我长大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前,农村许多家庭都是弟兄姊妹一大帮,“养儿防老”是农村人普遍的观念。子女们长大成人,女子出嫁自然是“别人家的人”了,儿子结婚后就要陆续分家另过,最小的儿子叫“幺儿”,老年人一般都把“幺儿”留在身边,对幺儿,多有偏袒,额外照顾。我在兄弟姐妹中最小,排行第五,是“幺儿”。听父母讲,我3岁多了还在吃奶。在那生活极端困难的时期,母亲在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承担日复一日极为繁重的重体力劳动,3年的奶水浓缩了她全部的母爱。母亲疼我,但奶还得断,断奶后和哥哥姐姐一样仅靠那些清汤寡水的苕稀饭是绝难满足我身体需要的。母亲聪明,煮红苕稀饭时她就用一个搪瓷碗放在锅里,锅里仅有的一点大米就会随着沸水的跳动跳进搪瓷碗里,成为我这个“幺儿”独享的美食。米实在太少的时候,连稀饭都没有了,全家人就吃面糊糊,时间久了,母亲担心我受不了,就会小心地把珍藏的大米抓两把用搪瓷盅放在炭灰上给我煨饭。尽管后来我几次体检医生都说骨骼形状反映了小时候营养不良,但我永远对养育我的亲人和那个小山村充满了感激之情。

---赤脚走在田埂上

我5岁开始上学。虽然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流行“不会ABC,照样干革命”,可是我的父母是相当看重读书人的。那时读书靠的是推荐,我们家是下中农成份,算是“红五类”,但父亲为人耿直,不会结交关系,要靠推荐上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小学在村里读书,反应快,记忆力强,成绩好,学习自觉,加之又是一位远堂哥执教,村邻都知道我“读得书”。我家住在猴坪山半山腰,离沟里的学校大约2里路,学校一般就是早上9点上课,中午12点放学,下午3点上课, 5点放学,遇到下大雨,中午就不回家,老师就把上午和下午的课连着上完。那时家里穷,母亲手巧,一家人的鞋都是她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布鞋。布鞋只能晴天穿,没有钱买胶鞋、凉鞋,下雨天、下雪天和大热天就只好打赤脚当“赤脚大仙”了。大热天的中午艳阳高照,热浪袭人,石板路和土路都热得发烫,赤脚行走异常艰难,唯有飞速快跑才能减轻痛苦。遇到有草的地方可以减慢步伐,遇到竹林或者树林若时间许可还可歇息一下,算是享受了。我现在惯于长跑,耐力较强,大概是与小时的这段经历有关吧。

---自己煮饭的初中生

1977年9月,我升入初中,在文殊完小就读,学校离家有约3公里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读书成才跳出农门成了我最现实的追求。由于离家较远,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同学们都选择了住校。学校在一所旧庙里,所谓的宿舍就是庙里的阁楼,在木地板上铺上谷草、竹席,放上被盖就安顿好了。吃饭是住校生的一个难题,那时候还没有条件“代蒸”(学校砌一个很大的蒸饭灶,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粮食用搪瓷盅盛上加上水放进去蒸熟后食用,学校只收一点费用,适宜于家境贫困的农村学生),必须自己动手煮饭,我们就背上鼎锅、小木柴块、碗、筷和粮食在学校煮饭吃。我二姐高我一级,后来留级到班上和我同桌,姐弟俩在一起相互照应,我也少吃了许多苦头。当时煮饭是没有灶的,同学们把鼎锅统一用小石头架在教室后面的一块空地上,生火、煮饭,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艰苦。当时真正是煮饭而不是做饭,因为菜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把稀饭煮熟,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吃“代蒸饭”的高中生

1977年恢复高考,受文革影响,初中只读了一年在村小教书的大哥郑家志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给小山村带来了震撼,为家庭带来了惊喜,也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决心也要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大学生。1979年7月,我初中毕业中考成绩上了中专录取线,放弃了读中专的机会到营山回龙中学继续读高中。那时的回龙中学在县内算是教学质量较高、社会形象很好的学校,我就读的高81级1班是全县两个重点班之一(另一个在营山中学),学生主要来自绿水、回龙两个区。两年后回龙中学考上了13名大学生(当年全县考上了87人),算是不错的了。高中期间,住的是由教室改成的集体宿舍,睡的是大通铺,吃饭全靠“代蒸”。当时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粮油、副食全靠供应,我们是农村户口,粮食靠从家里背,可怜的一点肉食补助就由学校食堂每周煮一次肉片菜汤分舀给学生。除此之外,高中两年的菜全是母亲专门准备的用油炒了的咸菜。“代蒸饭”不好吃,特别是早饭,头天晚饭后就把搪瓷盅交给了食堂,晚上工人师傅加上水放到蒸锅里,第二天一大早才蒸出来,苕、米都变色变味了,若是用粮站买来的灰面蒸面团,味道还会发酸,让人难以下咽。瓷盅里常常结出一层看起来就很脏的黑膜,只好小心刮掉,这是每顿饭前的“必修课”。每个饭盅都一样,每个学生都在刮,集起来的饭粒很可观,有的教师家属就把它收起来喂猪。高中生活就这样过来了。

---充实的大学生活

那时的高中课程又多又深,加之又只有两年时间,总感觉自己没学好,糊里糊涂地通过了预选,参加了高考,以刚上专科送档线分数370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涪陵师范学校高师班录取了。学校不好,本想不去,复习一年再考,但当时规定录取不读的要取消第二年的高考资格,我只好带着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到涪陵去读书了。还不满16岁的我,第一次出远门,没见过火车、轮船,更没有见过大城市的模样,自己害怕,父母不放心,就由二哥把我送到渠县上火车,在北碚读书的大哥在火车站接我并把我送上朝天门码头的“东方红”轮船,到了涪陵码头就有素不相识的师兄师姐迎候了。涪陵的三年,国家正处在改革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有志青年都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努力拼搏,女排精神就是当时的标志。师范生活,有国家发给的每月17元的生活补助,家里再给5元,比起在家当农民的二哥完全是衣食无忧了。学习期间,我除了努力学习化学专业的课程外,还积极学习哲学、文学知识,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习刻苦,成绩较好,表现不错,大一下学期被辅导员任命为班团支部书记,我得到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极好锻炼。

---艰苦的教学生涯

师专毕业,我放弃留校的机会回到家乡营山,被分配到小桥中学任教。当时的小桥中学远没有现在漂亮,准确地说,与漂亮无缘。报到的第一印象很深刻:破败的粘土围墙好像是二战时的废墟,使人感到苍凉。学校住房紧张,只有几位老教师住进了每套约50平方米的新楼,年轻人均住约10平方米的旧平房,我和同期分来的一位大专生挤在实验室旁的一间小杂屋里,第二年如愿单独拥有了一间小屋。我把小屋分成三个区:靠窗搭上木写字台和竹书架,为办公区;中间靠一面墙壁摆下木架子床,床两头挂上布帘,算是休息区;进门背后有不到1平方米的空间,放一学生桌,上面放煤油炉,中间放碗、筷等炊食用品,下面放提水的塑料桶,算是生活区。在那里我生活了4年,虽然环境艰苦,但我工作兢兢业业,认真教书,继续学习,在教学上小有成绩,工作处在能教书不会育人的水平。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还处在艰苦的摸索阶段,决策者还在苦苦思索,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放量”改革正在酝酿之中,认真教书的我,努力在尽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对改革开放将为共和国带来的巨变没有也不敢去思考。

---向“有产者”转变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口号。40年前,我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但不敢“有产”;30年前,我冷眼旁观个体户的财富积累,还不想“有钱”;20年前,我勤俭节约凑钱买房,对富裕不敢奢望;今天,我与许多人一样过上了有房有车的日子,拥有了“令自己满意”的家庭财产。如果仅仅是我生活富裕了,我不敢说,也不快活。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财富的海洋里面,国力已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家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周围的人都富裕了,我和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一样,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目睹了国家日益强盛的喜悦。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割地赔款、连年战火将国家财富消耗殆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中国人都在贫穷当中苦苦挣扎,一代代热血青年都在做着富国强兵的强国梦,一代代贫苦农民都在做着丰衣足食的发财梦。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山区农民食不果腹。痛定思痛,穷则思变,谁都想过上好日子,谁又在40年前预言到了共和国的今天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统一战线使业务尖子成为了“代表人士”

我从小桥中学调入营山县教研室后,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化学教研中的业务尖子,受到老师们的尊重和领导的重视。那时,我不太过问和参与政治活动,一心钻研业务。

政治活动是团队的行动,一位朋友在和我谈到政治活动时,有意识地谈起了民盟,认为我加入民盟比较好。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又专门请教了我的高中数学老师王世友。他是80年代后期入盟的盟员,数学教得好,对民盟很有感情,他向我介绍了民盟的知识和营山民盟的一些情况。我后来经过再三考虑,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就向营山民盟支部递交了入盟申请书,时间是1994年10月份。不想,从此让我与统一战线和民盟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如师如父的老主委

我交了申请书不久,大概是10月下旬的一天,我下乡后回到家里,母亲对我讲,有一位像领导的人上午来找我,给我留了一张字条在写字台上。看完字条,我才知道是我写了入盟申请书的缘故。第二天上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到县政协找到了时任县政协副主席、民盟支部副主委的傅涛。他给我的印象是和蔼、睿智、健谈、博学、沉稳,气质不凡。傅主席先询问了我的各方面情况,在听取了我的汇报后,向我介绍了中国民主同盟的知识和营山民盟的情况以及入盟的条件、盟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等相关事项。他对我申请入盟表示欢迎。还特别说到,入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要认真考虑,慎重决定。一旦成为盟员之后,就一定要按照《盟章》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模范地作好本职工作,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学习民盟前辈的高尚风范,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共同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奋斗。与傅主席的谈话,使我对民盟有了更多的了解,坚定了我入盟的决心。1994年底,我被批准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傅涛、王世友为我的入盟介绍人。

傅涛同志是民盟支部的老主委,是营山县德高望重的好领导,在县上有很高的威望。他热爱民盟,重视组织发展,关心盟员,狠抓盟的建设,为营山县民盟党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一贯重视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盟,亲自物色对象,并苦心栽培,对盟员骨干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入盟之前,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教员,他多次到我家中走访;在我发展最困难的时候,他帮我分析,引导我顺利渡过难关;在我发展顺利的时候,他提醒我,使我避免了骄傲情绪;在我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他帮我参谋,让我做出正确选择;我做好了他要表扬我,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我做错了,他会帮我适时指正,急切之意表露无遗。小到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大到品德作风、行政决策,他都在轻言细语的交流中教育我。当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还不时与我分享人生感悟。当我受命担任民盟营山总支主委以后,他满腔热情地鼓励我,一如既往地支持我,还与我一道讨论民盟发展大计,为民盟总支的工作保驾护航。他对我这样,对其他年轻盟员也是这样,不少年轻盟员在谈到他时,都认为他不仅是一位负责的领导,还是一位如师如父如友的长者,随时在关心着大家。

---亦师亦友的老部长

我与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的郭素华同志的交往也是缘于民盟。当民盟将准备发展我入盟的事向她报告时,她说她先前已经到教研室搞过调研,单位的同志对我评价不错,可以发展。入盟后,我是盟支部当时最年轻的盟员,支部为了培养年轻人,就经常安排我参加县上的活动,不时把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向统战部的部长们汇报,这样郭部长对我的印象就逐渐深刻起来,后来又经过了几次活动考察,认为我的基本素质还可以,经郭部长提议在1995年初把我增补成了县政协委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与单位主要领导发生了冲突,当时领导对我不满意。郭部长知道此事后,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找我谈话,耐心地启发我,帮助我。在不断启发、教育我的同时,又找与我有矛盾的同志做调解工作,真诚耐心地将我引上了从政之路。郭部长给我谈得最多的是,怎么才算是严格要求自己,怎样分析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怎样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怎样正确对待个别人对你的误解和责难,怎样在社会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怎样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有的时候,郭部长还以请教教学业务问题的办法考察我的工作情况,并启发我在工作中继续努力。在郭部长和盟内领导的悉心帮助下,我逐步成长、成熟了起来。单位领导改变了成见;业务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先后成为了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破格提拔县教委副主任;先后任民盟支部委员、支部副主委,总支副主委、主委。一位好部长,她不仅仅帮助一个农家子弟圆了自己的发展梦,而且将统一战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展现给了基层民盟人。

“盟绿合作”甘当山里热心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和营山民盟的许多盟员一样,先后“逃离”农村成为了营山这个小县城里的“城里人”。2008年,当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我写下《跟时代一起成长》的文章,收入《见证辉煌》文集,感恩时代,梦想未来。未曾想,两年后,机缘巧合,我又和营山民盟的盟员们一道应乡亲们的请求,开始了回馈桑梓的感恩帮扶——“盟绿合作”。

“盟绿合作”,起源于绿水镇为修建锁口村村道公路的社会筹资,锁口村是我的出生地,面对家乡的筹资请求,民盟总支爽快答应,同时提出了与绿水镇开展“盟绿合作”定点帮扶锁口村的建议,得到县委统战部和绿水镇党委政府同意后,于2010年10月开启了“盟绿合作”对锁口村 8年的帮扶历程。

帮扶之初,乡亲们只知道问我们“要钱修路”,盟员们也不知道民盟总支到底可以干些什么。有朋友提醒,帮扶家乡问题多、困难大,要小心为好。当时,扶贫工作还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的地方,侧重于“锦上添花”,山区农村还是关注和帮扶的盲区,对山区帮扶工作困难多、“雪中送炭”难,思考再三,凭着为家乡办点事的愿望,我牵头提出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稳步推进”的帮扶原则,据此开始了涵盖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教育文化扶贫等方面的帮扶工作。

---将资金项目争取到村里

2010年,锁口村全村没有1米水泥路,乡亲们过的是“交通靠腿,运输靠背”的艰苦生活。两山夹一沟、山高坡陡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锁口村的发展,路是锁口村发展的瓶颈。帮扶期间,我们把公路建设作为扶贫的首要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争取项目资金,建成10公里村道水泥路、4座公路桥,实现社社通水泥路,社道路入户率达到95%,形成了通村环社入户的水泥公路网。锁口村是旱山村,乡亲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旱季缺水是乡亲们心头的“痛点”。2013年,我们帮助村里争取水利提灌项目,修建了提灌站,解决了部分旱地灌溉缺水难题;2014年,我们又帮助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山坪塘5口、石河堰3处、蓄水池3口,基本解决了用水难。锁口村自古偏僻闭塞,20世纪70年代许多群众做饭的柴火都不够,住房差、能源缺、通信困难,是锁口村的“硬伤”。我们把住房、能源、通信等建设作为扶贫的重要内容,帮助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争取对部分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协调供电公司支持,2012年实施了农网改造,到2017年实现了全村家家户户充卡用电;从2016年开始,通村入户的自来水、天然气、视听乡村、雪亮工程先后启动完成,连住在猴坪山半山腰的郑家胜等4户村民都用上了天然气。我们帮助规划建设了包括学校、卫生室、村委会、文化室、卫生室、村史馆等内容,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村行政服务中心,农家食堂、农家超市、农家影院、乡村客栈、兴农易站、幸福院、篮球场等建成使用。随着环村公路的通车、村行政服务中心的落成,昔日村民房屋破败、干部无处办公的锁口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如今,昔日地僻民苦的锁口村,不断有外地游客参观,村民们自豪地说“城里面有的锁口村现在都有了”。

---把“盟员之家”建在村里

我们锁口村引进外地业主驻村规模化种植黄精,引种试验富硒黑花生、黄精、白芨等产业新品种。经过盟员牵线,在广州江南市场老总的支持下,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脆李,计划将锁口村建设成与江南市场“联姻”的优质脆李种植基地,助推锁口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让村民们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持续增收上吃下一颗“定心丸”,经过充分讨论,民盟营山总支决定,扶上马送一程,在锁口村建设“盟员之家”、盟员教育实践基地,共同为锁口村集聚人气商机,探索“脱贫不脱钩”的扶贫模式。锁口村“盟员之家”建成后不仅成为了锁口村的文化品牌,也成为了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亮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2017年元旦开始运行,先后接待了民盟广安市委、达州市委、阆中市委、渠县县委等10多个民盟组织考察交流,接待了民盟四川省委、南充市政协、中共南充市委统战部的专题会议和多位领导考察调研,接待了10余个县级单位和数百名村民乡友的专题参观活动,带动锁口村万祥宾旅馆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万元。

---将文化铸魂落实在村里

为了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民盟营山总支邀请高校专家指导,在镇村干部配合下,动员乡贤出力,激励村民参与,编纂出版《锁口村志》,既为贫困村留史存志,还凝聚村民、族人人气,倡导勤俭节约、积极进取、团结邻里、谦让感恩、诚信守法的乡村风气,用文化提升群众精神,坚定优良传统信仰。《锁口村志》共20章、57.85万字。该书图文并茂,是南充市第一部村志,填补了我国贫困村村志的空白,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的好评,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图书馆等五十余家图书馆收藏。我们还支持锁口村以《锁口村志》为核心,在村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村史馆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生动反映该村近百年变迁历史,对村民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展示锁口村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梦的锁口篇章。民盟营山总支和镇村干部共同努力,2017年先后将锁口村成功确定为营山县作家协会、营山县书法家协会的协会创作基地。著名作家李一清到村给孩子们赠书讲课,营山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到村给孩子们进行书法启蒙,让山里的孩子感受了“文化大家”的风范。营山县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的授牌,多地民盟联合的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为将锁口村耕耘成文化富集地、丰富锁口村的文化内涵,打下了基础。

帮扶之初,锁口村小学教室阴暗潮湿四面透风,与我当年在村里读书时的条件差不多,一到冬天,娃娃们的手冻得像红萝卜。我们把锁口村小学作为了“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帮扶对象,将改善锁口村小学办学条件列入了帮扶重点。经过努力,2017年元旦,锁口村小学搬到了村行政服务中心二楼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钢琴、电脑一应俱全,学生们不仅中午可以在村里的农家食堂吃上营养餐,而且定期还有城里学校的老师前来支教。经民盟营山总支倡议,营山金华希望学校、云凤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自愿参加对锁口村小学的支教活动,派出数十名优秀教师轮流参与,从2017年开始支教3年。支教活动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还开设了音乐艺术熏陶、体育训练、农技实践、国学启蒙等课程。随着支教老师的到来,锁口村小学第一次上音乐课用上了钢琴伴奏、第一次举办了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次整堂课都用英语授课,山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城里学校的优质教育。一时间,锁口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达到了全县学校的一流水平,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盟地合作”有了“锁口样本”

经过民盟营山总支和镇村干部8年的辛苦努力,在社会各界支持下,锁口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交通条件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更加美好,群众的认同度明显提升;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 “环境优美示范村”;31户贫困户在2018年底将全部脱贫;2018年,该村万祥宾旅馆被四川省旅游协会核定为四星级农家乐,成为营山县首家四星级农家乐接待点。中共营山县委统战部将该村确定为营山县统一战线乡村振兴工程实践基地。

“民盟营山总支在锁口村开展‘盟绿合作’的实践,锁口村在乡村善治上的探索成果,既是‘盟地合作’的创举,也是脱贫攻坚的壮举。”2018年5月18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到锁口村调研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民盟营山总支“盟绿合作”帮扶锁口村,工作的付出多,取得的成绩大,被媒体称为“盟地合作”的“锁口样本”,《人民权利报》《教育导报》《南充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给予了报道。

有一位从山区农村走出去的乡友,他在事业成功之后,斥巨资回家乡建设茶园。他谈到他对家乡情感经历了五个阶段:少年时期,家乡穷,家里苦,逃离家乡;青年时期,外面苦,挣钱难,怨恨家乡;创业时期,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思念家乡;壮年时期,事业有成,心存感恩,回报家乡;中年时期,国家富裕,乡村振兴,建设家乡。其实,我和许许多多在外生活的农家子弟,都有类似的感情经历,有过无奈的“逃离”、无助的“怨恨”、无限的思念,最终殊途同归,都踏上了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恩之旅。对于家乡,我们能有这样的感情“轮回”,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现实所有的“感人故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统一战线永远呵护我的心灵家园

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置身统一战线这个大熔炉中,我得到最多的是帮助,收获最大的是感动,想得最久的是感恩。对国家,是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推向了胜利。于个人,是统一战线把我培养成了能为人 民 服务的“代表人士”。统一战线拥有巨大的能量,具有强大的功能,有着博大的胸怀。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迈上了民族复兴伟大征程,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使我们成长、成熟,拥有了服务人民的机会和能力,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用心呵护。(营山县人大副主任、民盟营山总支主委

 
 
 
Copyright@2013-2014 by www.ncswtz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南充市委统战部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88号 联系电话:0817-2760011 邮编:637000
浏览本网页,建议使用分辨率 1024*768,Internet Explorer 6.0或以上版本 备案号:蜀ICP备15008519号